周潇璐,中共党员,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2021年毕业于武汉传媒学院。大学毕业后,她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家乡附近的山区的一所村小,投身于乡村教育当中,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平均海拔1300米的高寒地区,她克服身体的不适应,成为48名孩子的班主任。在工作期间,她认真严谨,把仁爱之心投放到每一个孩子身上。对于基础薄弱的孩子,她耐心帮扶;对于“德困生”,她用爱关怀,化身最真诚的朋友,用信任拥抱孩子的内心。将全部的爱奉献给孩子,将青春投入到乡村教育当中。
她出生于湖北宜昌的一个小乡村,外公是一名退休的乡村教师,从她有记忆开始,就生活在学校,对学校有别样的感情。看着外公教书育人的样子,她那一颗教师梦从小就从心中萌生。于她而言,人民教师就是象征光明的职业。在大学期间,她也热心奉献给公益事业:支教、关爱留守和特殊体质的儿童,这一系列爱心活动也正充实着她的大学生活。
“我是党员的孩子,所以我愿意为人民奉献,而我奉献的方式就是将青春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这也是我毕生的追求。”她说道,自她大一开始,就为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而时刻准备着,从考普通话到考证,再到编制考试,她一步一步地走来。直到毕业以后,正在其他同学投身于工作之中时,她不慌不忙,扛着强大的心理压力,继续备考,只为在编制考试当中脱颖而出。有人曾问她,作为年轻人,大学毕业以后为什么不留在大城市工作,反而投身到乡村教育当中,是不是太没追求了?她笑着回答:“我感觉我的追求就那么大点,在我眼里,乡村教育需要更多年轻人,乡村的孩子也更需要我。”
就这样,她扎根乡镇,用行动续写她与乡村教育的故事。
适应环境,就是最大的成长
初到学校时是八月,那时候夏日的潮气还未褪去,又正好在高寒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她所在的小镇非常潮湿,住一楼的她常常睡在湿润的被子里,地上的潮气也从未干过,让本身就有老寒腿的她每天都在湿气中度日,明明还没到冬天,就已经穿上的棉袄,刚参加工作的那段时间,她白天处理各种琐事,晚上又回来面对着湿气重重的屋子,每当下雨天,她的老寒腿就开始发作。但在那样的环境下,作为90后的她也从未有过怨言,甚至笑称这是上天赐予她独一无二的礼物,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她认为,在慢慢地适应这样环境的过程中,也终将变成最好的自己。于她而言,这是挑战,更是考验!
不放弃,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由于在乡镇工作,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孩子们的素质也参差不齐,班上有好几个到四年级还不会拼音的小朋友,对于学习早已失去信心。而她却从未放弃每一个人,用自己业余休息的时间一一辅导那些基础薄弱的孩子,从一个一个词语开始,从一个一个拼音开始,一个一个教孩子们去学习。孩子们只要有一分的进步,她就会欣喜万分,给他们鼓励。当有的孩子因为自己掉的基础太多而苦恼痛哭时,她耐心安抚,给他树立信心,用自己的信任去温暖孩子。
她是最年轻的“妈妈”
在乡镇,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是家常便饭,这里的孩子大多跟着爷爷奶奶,也有部分孩子因为父母离异,借住在别人家,寄人篱下,常常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关注。班上的乔同学是全校出了名的“德困生”,他常常利用自己的聪明劲想方设法地贪玩、干“坏事”,更是经常把谎言挂在嘴边,她得知后,一改往常班主任严格的模样,与乔同学耐心沟通,因为她知道,乔同学父母离异,他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所以一直渴望得到关注,她蹲下身子与其平等沟通,得知乔同学其实一直有一颗充满正义感的心,于是她用心鼓励乔同学做好事,耐心沟通,用拥抱给乔同学温暖。年仅22岁的她更是主动当起了乔同学的“校园妈妈”,为他干裂的双手擦护手霜,时常与他聊天,渐渐的,乔同学的戾气少了很多。
她是盏最晚的明灯
如今她已经工作两个多月了,这两个月来一直坚持着主动加班,作为“急性子”的她,从不喜欢将事情拖到第二天,于是没当下班之后,她就会将一切工作都做完,然后再回去。有的走读生学习习惯差,不愿意主动完成作业,于是她在每次下班休息的时候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通过电话了解学生状况,并进行线上辅导。这种电话,一天就是好几个……在一天工作12小时起步的她的眼中,孩子们的时间比她自己还重要,所以她每天都是办公室最后一个人回去的,伴随着深夜微弱的光芒回家。
她总说:“每个孩子都是充满希望的。”在向阳小学的朝阳之下,每个孩子都健康快乐地长大,而她也在不断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成熟,唯一不变的是她的教务初心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添砖加瓦的决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桃李满天下的事情,无疑是最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