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表演专业国赛斩获佳绩

发布日期:2023-09-09    浏览次数: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是我国高校面向本科生最早的赛事之一,是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榜单赛事之一。2023 年(第16 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是由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教师组成的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主办,参赛对象为中国境内高校2023 年在籍的所有本科生(含港、澳、台学生及留学生)。大赛以三级竞赛形式开展:校级赛——省级赛——国家级赛(简称“国赛”)。

音乐表演专业本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目的,于今年2月至8月间,研究赛道规则,发动教师研讨、积极组织学生参赛。经过学生创作、作品筛选、教师指导、共同修改四个环节,完成了《独火》《百草千年》《循迹》等11首作品的创作和推送。最终获得:国赛,三等奖2项;中南赛区,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的好成绩。

下面是两个国赛获奖作品的筹备过程,让我们来看看它们是如何诞生的吧。

【一】

音乐混音类

国赛三等奖作品《烛火》

作者:余果

(音乐表演专业21级学生)

指导老师:郑雅丽

一、作品简介

《烛⽕》是⼀⾸融合了流⾏元素、⺠乐⻛格、艺术歌曲于⼀体的歌曲。该作品中国味⼗⾜,跌宕起伏。

二、筹备过程

今年2月拿到《烛⽕》这⾸曲⼦进⾏混⾳初期,先对整⾸歌曲进⾏整体轨道分析,可以发现乐器轨道⾮常丰富,主要有两个⿎组:架⼦⿎和定⾳⿎。其他⾳轨还有bass、钢琴、吉他、提琴组、古筝、琵琶、洞箫、笛⼦等。希望突出整⾸乐曲的对⽐度,在副歌段落希望获得较⼤的场⾯感。初混后跟⽼师讨论,7⽉于混音⼯作室完成整体作品的混⾳。

1.词曲分析

从词曲上来看,《烛火》由平凡转到家国以小见大,因此歌曲对比度弱到强的处理非常重要;从配器上来说,歌里夹杂了流行音乐风格、艺术歌曲和民乐元素,如何将三个风格的关系处理融洽则是混音时的重中之重。不同比例的混合这三种风格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音乐效果。而乐器与乐器之间的关系处理不融洽,必然会导致音乐的失去美感。

2.混音

学生针对这首歌曲做出的一个最大胆的处理就是大量的提升了EQ,使用各类失真将声音和色彩尽可能的表达出来。

3.重难点

(1)平衡。《烛火》这个作品的编制较大。好听的音乐作品,各个频率带的频率表现是平衡且稳定的。假如高频过多听众会觉得尖锐刺耳;假如低频成分过多,听众则会觉得声音太闷出不来。因此平衡绝对是音乐制作过程中的最基本的重点。于是在此次比赛中我的混音制作目标即将各元素风格能够均匀且平衡的分布于整体声场中。

(2)音色。在于考验每个人对于各个轨道之间的乐器功能的识别和个人理解。如果在设计时无法准确识别出轨道所包含的音乐元素,就会在制作时毫无目的,处理粗糙不细腻;而对于乐器如果没有个人比较独到的见解就会在混音时把作品处理的混乱,听感差。那么如何凸显乐器各自的特点并能使其融于全曲当中是制作重点。

(3)动态。一个合理的动态范围能增加音乐音色的变化程度并决定歌曲的力度,因此将全曲的动态控制到合理的范围也是本次混音的重点之一。

(4)空间。空间设计是比较常见的大编制歌曲的共通难点,其具体表现为营造声场的不同类型以及每个独立乐器在声场的位置两点。如果不能很好的把握各个乐器轨道的空间位置,将会使歌曲中的乐器变得混乱,相互打架,最终成品的效果也不会好。

4.声场安排以及频率带安排示意图

三、参赛感受

本次⼤赛⾥,初赛出结果是我最紧张的时刻。初赛的名次决定了我能否通往国赛的资格。制作过程相当纠结,关于底⿎的处理、混响、以及⼈声我其实做了⼏个版本的想法,刚开始也想过和声混响拉⼤突出中国味,⼜或者是整体响度调整,⼈声做空灵等构思。但最终选择了⼲净利落的⼈声,主歌到副歌逐渐变强,让三者⻛格趋向于平衡。我认为,除了编曲本身会影响音乐的创意之外,混音同样应该思考怎么去丰富乐曲,诠释的歌曲是怎样的风格。

四、获奖截图

中南地区获奖名单

国赛决赛直播获奖名单

获奖证书

学⽣的⽂件版本和笔记

【二】

原创歌曲类

国赛三等奖作品《星月医魂》

作者:张钰晨

(音乐表演专业21级学生)

指导老师:吕亚飞

一、作品简介

《星月医魂》这首作品是一首以东汉末年的杰出医学家张仲景为主要线索而创作的歌曲,歌名中的“医魂”所指的是中医的精神内核,而“星月”代表了日月更替,象征中医药精神源远流长。作品整体表达了张仲景的坚韧、勇气与深深的仁爱之情,同时也彰显了这种精神如何使中医药的智慧历久弥新,流传至今。

在配器上,除了萧、琵琶等民族乐器,还使用了大量的戏曲打击元素,全曲共有八个戏曲打击乐声部,结合现代电子音色,构建出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使“戏曲打击”这一主要特色得以在歌曲中呈现。

二、筹备过程

该作品的筹备过程十分漫长,我们从今年1月份就开始为此次创作做准备,由于大赛的主题限制,选题期间我们翻阅了大量关于大赛指定人物及著作的文献资料,从而最终确定以张仲景及其著作《伤寒杂病论》为主题进行创作。

1.词曲创作

从旋律构思开始,歌词的创作几乎是同步进行的,“沉默的海面,越过的珍典”,“光爬上砖瓦,爱漫过指尖”,“墨落向星星和月,爱留存生命之间”,这些都来自于对张仲景的人生轨迹及其著作和精神的描绘和理解。有意思的是,旋律和歌词总共更改了无数个版本,歌曲名字反而是最后确定的。

2.编曲与配器

在编曲的过程中,我们对歌曲的风格展开过无数的讨论和设想,最终我们以东方民族色彩为基调,融入戏曲元素,再加上一点现代电子调味,确立了这首歌曲的风格和配器。乐队编制上巧妙运用了南萧、琵琶、键盘、弓弦乐器组和戏曲打击乐等,重点突出戏曲打击特色的同时,又试图构建出一种独特的音乐效果,整体体现了现代青年思想对传统中医精神文化的碰撞以及从中获取的一些新的思考。

为了让弦乐听起来更加真实和自然,我们在弦乐的音色选择上也花了很长时间,从常用的LASS II到EastWest白金弦乐,再从柏林管弦乐到好莱坞管弦乐,最终我们把目光锁定在了较新的Modern scoring strings,事实证明它给我们的编曲带来了非常好的弦乐队效果。

3.录音

编曲工作结束后,我们开始录制人声,为了让歌曲呈现出更好的效果,我们在录制过程中对人声和声进行了大量的采样,除了主要旋律声部外,人声的和声采样总共用了9个轨道,从而使歌曲听起来更加丰满和温暖,且具有层次感。

4.学生的感受心得

在这届比赛中,初赛的阶段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氛围。制作时间相当紧迫,几乎是在最后一刹那,我们才完成了整个作品,而歌词的定稿也是在最终时刻敲定的。这次经验让我深刻认识到,只要比赛尚未结束,一切都仍有可能被改写。因此,我们应该持续完善作品,为自己争取每一次向更好转变的机会。

5.决赛颁奖现场直播截图

获奖证书

学生的多个文件版本和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