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昉教授
《民族文化认同视野下的钢琴课程策略与实践》
匡昉教授认为的策略是:
如何将这些课程的内容纳入到民族文化认同框架,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引导大家以钢琴以及相关课程做为载体,了解和学习悠久的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以此不断提升文化自信,也就是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毋庸置疑,这次讲解涉及钢琴和声乐两个专业方向,内容包括古诗词艺术歌曲、钢琴独奏作品,采用先拆开再重组,先平面再立体的原则进行讲解。
我们学习中国钢琴作品和声乐作品意义何在?我们学习什么?要感受什么?进而表达什么?
中国钢琴作品和声乐作品当中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及其丰富的民族特色,其中一部分是有别与西方钢琴与声乐文化的,根据音乐创作与表演的一般性理论,我们首先讲旋律的特征,钢琴是一件能够表现多声部的乐器,旋律来自于哪里,我们说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的开始,很好的说明了旋律语言和钢琴的关系。西方语言的发音特点大多数都是一词多音,一音一声,而我们汉语语言特征是一字多韵,一音多声,形成了中国音乐不同于西方音乐的旋律特征,由语言特征演变过来,钢琴谱上的术语首先看文字再看音符,一般是由文字到歌唱再乐器演变的进程。
“
我们中国文学与音乐相伴相随,我们可以感受到节奏、强弱、韵律、语言声调高低错落的音乐美,既有声韵也有气韵,音乐是文化的瑰宝,中国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们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将民族文化与音乐牢牢结合,要更多的去了解去学习我们中国的音乐知识,将本民族音乐文化永远传承下去!
我院与华师音乐学院系列学术交流活动之一:
5月20日下午两点
辛欣教授讲座《早期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1
讲座刚开始,辛欣教授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音乐?随着大家的回答,辛欣教授一层一层的,如同剥洋葱一般,让同学们将目光重新投向了音乐最原始的状态。
2
在这些问题之后,辛欣教授继续用问答的方式,向我们讲述贝多芬早年的重要经历,如曾与海顿学习,却带着年轻人的一股傲气离开。在32部奏鸣曲集里,前三首便是贝多芬献给海顿的。在这之后,请了两位同学上台演奏,演奏结束,辛欣教授又提出了关于音乐审美的问题。贝多芬的奏鸣曲大部分都没有名字,而是利用了音乐术语,表现手法去展现那些音乐。标题是帮助大家理解的,却在很多时候变成了唯一的解释。
3
从单纯的单音,加入节奏,加入音高变化,再到各种各样的创作技巧,表现手法,才有了今天的音乐。而这些提醒了我们,回归到音乐的本身,更多的去关注音与音形成所产生的感觉。
责编| 李可芸
指导| 新闻中心 黄 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