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讨预备党员在新时代思想传播与专业实践中的角色与作用,人文与艺术学院张晓磊老师于11月6日17:10于2211教室开展了课程,以“聚力朋辈引领——预备党员思想传播与专业实践示范”为题,探讨了如何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以及预备党员的成长路径与使命担当。

党课伊始,张晓磊老师首先点明了“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青年党员共同的、光荣的使命。他指出,预备党员作为党的新生力量,应成为先锋模范的践行者与文化传播的引领者,以过硬的专业能力,特别是语言运用能力,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紧接着,张晓磊老师从理论依据和实践范式两个方面阐述了“情境化叙事”的重要性。他强调,掌握“情境化”叙事是履行这一使命的“金钥匙”,并创新引入教育戏剧作为实践载体。在“Conscience Alley”(良心巷)互动环节,一名学生扮演面临人生抉择的“水华”,其余学生分列两排,分别代表“离乡进城”与“留守尽孝”的内心声音,通过沉浸式体验让预备党员深刻理解了个人选择与家国情怀的冲突,以及跨文化传播中情感共鸣的关键作用。

随后,张晓磊老师重点探讨了预备党员的实践路径。他认为,预备党员应将“学”与“行”相结合,以“学”为基,筑牢思想之魂。他带领大家深入解读《愚公移山》的文化内涵,系统梳理了愚公精神从古代典籍到近代救亡图存,再到中国共产党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革命传承,强调了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同时,以“行”为要,彰显担当之为。在英语剧《Yu Gong Moves the Mountains》的排演中,同学们通过“Still Image”(定格画面)、“Meeting in Role”(角色会议)和“Story Wand”(故事魔杖)三个戏剧活动,生动演绎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传播中国精神的实际成效。

最后,张晓磊老师强调,为确保预备党员的长效成长,需要实现角色的根本转变。他建议,预备党员要从“概念的复读机”转变为“故事的导演”,从“道理的陈述者”转变为“情境的共创者”,在朋辈引领中发挥积极作用,将个人成长融入民族复兴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