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工匠进校园,非遗文化沁人心

发布日期:2024-04-29    浏览次数:

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全国工会系统和教育系统组织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大国工匠以及省市级劳模等先进人物走进学校。

2024年4月28日下午,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临之际,湖北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文化志愿者罗义杰,来我校开展题为“劳模成长之路•非遗路上追梦人”的文化讲座。

精彩励志的学艺故事

“我是怎么和三棒鼓结缘的呢?

这个故事很长很长,要从我养蜜蜂说起……”

一身土家族服饰的罗义杰兴致勃勃,面对21级、22级学生,他毫无保留地打开了话匣子。

从一个漂泊异地的打工者,到回乡创业的养蜂人,再到拜师学艺的非遗传承人,罗义杰老师丰富的半生经历,让所有学生叹服不已。

他说,“结识三棒鼓是偶然,但我深深爱上了它,想把家乡的这种特色文化发扬光大,从此走上了这条路。”

起初,所有人都不看好,连哥哥嫂嫂都笑话他,但他并没有为此动摇,到处拜师。师父说他年纪大、嗓音条件不好,他就朝九晚五地苦练,以勤补拙。

就这样,他学会了三棒鼓,跟着师父到处演出,渐渐小有名声。但他并不满足:三棒鼓的受众还是太小了,他要让这独具特色的非遗歌舞走出深山!

如今,罗义杰和他成立的宣恩县非物质文化传习所,先后召集许多志趣相投的非遗传承人和民间文艺保护者,在深耕地方文化的道路上勇毅前行,进社区、进景区、进高校、进企业,带领团队先后开展600余场非遗展演活动。

他说:“今天能进高校表演,我很高兴;将来我希望能给习近平总书记表演。”

载歌载舞的现场教学

“这一招是仙女纺纱!”

“好!”

“这是太公钓鱼!”

“再来一个!罗老师,再来一个!”

讲到三棒鼓、耍耍和高腔山歌,罗义杰老师开始即兴表演。

只见他拿出三根花棒,双手各一根,将另一根抛向空中,然后左右开弓,击打和替换空中花棒,使之不落地,看得学生们连连叫好,现场掌声如潮。

被学生们的热情感染,罗义杰老师还在现场挑选了几名“徒弟”,手把手开始教授锣鼓间奏和抛刀杂耍。不管是熟稔的动作技巧,还是即兴作词的文化功底,都让学生们直呼行家。

对此,武汉传媒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副院长陶立军老师表示:

“这正是本次讲座的意义,我们要让学生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之美,感受非遗文化之趣,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落到实处,而不是喊口号。”

成果丰硕的校企合作

这并不是非遗文化首次入校园。

事实上,我校人文与艺术学院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的重要知识,深耕湖北地方文化,积极挖掘宣恩县包括三棒鼓、滚龙莲厢、薅草锣鼓、高腔山歌、十姊妹歌等在内的1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次开展校地合作项目。

我校师生先后多次前往宣恩展开调研和采风,综合考察学生的的策划、采访 、写作、设计、拍摄和编演等多种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文化自信,成果丰富多样, 包括但不限于:

采访国家级非遗“薅草锣鼓”代表性传承人冷浩然老师,创作并录制网络广播剧《薅草锣鼓》,在喜马拉雅平台、蜻蜓FM公开发布,广受好评。学生还受邀参加“活化”展览中国巡展首站—武汉站、第三届“阳光语路”汉语国际教育文化节展览;

参观红军桥、板栗园大捷纪念碑等红色革命遗址,完成灯戏剧本《贡茶闲话》、红色革命剧本《红色板栗园》;

聚焦宣恩振兴,完成调研作品《从非遗“共鸣”到“共享”——融媒体背景下宣恩县非遗文化传播新路径》,荣获2021年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高教主赛道的银奖;调研报告《荆楚“非遗美食”短视频传播现状的社会调查》获得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银行”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创编土家族民间舞,完成舞蹈《滚龙连厢》的设计和展演,还受邀参加了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联“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多场、多地演出。

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

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有:武汉传媒学院常务副校长宗微、武汉传媒学院教务处处长姜虹、武汉传媒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党总支部书记吴斌、武汉传媒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副院长陶立军、武汉传媒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刘敏,及中文系全体教师和学生。

在最后的自由交流环节,学生们争夺多秒的“截”住罗义杰老师,追问更多非遗文化的细节。

对此,武汉传媒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党总支部书记吴斌总结道:“以往我们鼓励学生挖掘和开发传统文化元素,学生都不解真意,这次,让非遗传承人自己讲非遗,效果很好。未来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前路漫漫亦灿灿,让我们一起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