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的重要指示,切实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武汉传媒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非遗传承实践研究实践团赴湖北天门开展“文源石蒸・艺创智行”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融合石家河文化与蒸菜文化遗产,聚焦“双创”发展,以实际行动助力历史文脉延续与文化自信建设。

线上问卷实时展示
活动前期,围绕石家河文化与蒸菜文化的融合主题,设计并发放专项问卷调查。问卷内容聚焦大众对两大文化的了解程度、兴趣偏好及其融合发展的看法,旨在系统梳理社会公众对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认知现状。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 200 余份,所获数据为 “文源石蒸・艺创智行” 非遗传承实践研究的深入开展、方案优化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与决策参考。


石家河文化讲解现场

采访志愿者现场
非遗传承实践研究团前往湖北省天门市博物馆内,聆听志愿者与讲解员系统梳理石家河文化的起源脉络与发展历程,从器物特征到社会结构逐层解析,同时阐释其与地方蒸菜文化的历史关联,严谨的讲解使团队对该文化的认知得以深化。

线下调研反馈

石家河遗址调研现场
研究团还前往农贸市场,走访蒸藕、糯米等原料产地,与摊主、农户细致交流,每一个细节被认真记录,捕捉食材与日常饮食文化的鲜活联系,接地气、有深度的实地调研为探究文化关联提供扎实依据。

玉龙(石家河文物)

特色蒸菜
非遗传承实践团专程走访石家河遗址。实地观摩了标志性文物玉龙,细致考察遗址中留存的古代建筑遗迹,直观感受石家河文化的历史风貌。此举将文献资料与实物遗存相结合,为理解早期先民生活图景、石家河文化的发展脉络提供了一手素材。
随后,专程寻访当地特色传统蒸菜馆,实地品尝泡蒸鳝鱼、粉蒸肉、清蒸鲈鱼等经典蒸菜。通过亲口体验蒸菜的口感风味与烹饪特色,从味觉与实践层面加深对蒸菜文化的理解,将饮食体验与前期问卷、溯源调研相结合,让文化认知更具鲜活质感。
第一套文创产品样图展示

非遗传承实践团将石家河文化与蒸菜文化结合,创作独特的文创产品“蒸小瓷”。盘子设计采用甲骨文中的“蒸”字融合石家河纹路,展现古老文化。“捏捏”则以石家河陶器文化为灵感,呈现拟人形象。扇子采用光栅扇子,两个相似的玉人图案交替变化体现了石家河玉人文化与蒸菜文化的渐渐融合。通过这些巧妙设计创意,团队打造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现代文创产品。
本次天门非遗文化调研圆满落幕,团队通过前期线上线下问卷调研、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及现实体验,较全面地收集了公众对蒸菜与石家河文化的认知与见解,为文创产品设计提供坚实的基础,助力团队打造更具文化深度与创新精神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