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4日,武汉传媒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爱心托管班”七彩假期志愿服务团队一行8人,奔赴汉川市城隍镇。针对该镇超40%人口外出务工、留守儿童暑期美育资源匮乏的现状,团队当天展开实地考察走访,深入了解当地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与需求,为后续教学做足准备。随后以音乐为媒,精心设计“艺暖童心”爱心课堂,为沉寂的暑期注入跃动的艺术活力。
为确保活动实效,团队开展了3次线上研讨和为期7天的线下教学,从打磨趣味教案,夯实照料与应急技能,到对接当地教师设计特色课程,最终将专业教学转化为契合乡村儿童认知的趣味模块。

课堂纪实:音符跃动,童心绽放
7月15日的预热课上,“听歌抢凳子”游戏瞬间点燃气氛。欢快的旋律中,孩子们从最初的拘谨观望,到争先恐后参与,笑声与掌声溢满教室。这场破冰游戏不仅锻炼了反应力,更在无形中建立起信任的桥梁。7月16日至20日,“爱心课堂”正式开展教学。
正式教学期间,音乐课堂成为情感表达的舞台。志愿者老师不仅详细讲解了音阶音符等乐理知识,还以《起风了》等经典曲目为载体,通过分句模唱、节奏拍打、情景演绎等方式,引导孩子们用歌声传递情绪。有个孩子在唱到“我曾将青春翻涌成她”时,眼眶微红地说想起了在外打工的妈妈,志愿者顺势引导大家用歌声表达对家人的思念,简单的旋律成了连接亲情的温暖纽带。

除了音乐教学,志愿者们还深入孩子们的日常课堂,坐在他们身边辅导课业,遇到难题时耐心讲解,看着他们一步步解开题目。课余时间,大家会陪孩子们聊天,给他们讲校园趣事,做心理辅导。有个平时沉默的小女孩,在志愿者连续三天陪在她身边后,终于主动分享了自己的小秘密,说“老师像大姐姐一样”。这些日常关怀让孩子们逐渐敞开心扉,课间总围着志愿者问问题,教室里的互动越来越频繁。
互 动



成果初显:艺启心扉,爱伴成长
短短数日,“艺暖童心”课堂已收获显著成效。孩子们的情感得以释放,自信不断提升,艺术活动成为他们表达情感的“安全港”,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主动展示才艺的孩子越来越多。同时,生动的教学方式成功点燃了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多位孩子表示“希望以后还能继续学”,这也为后续可持续服务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周的时光匆匆而过,武汉传媒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的学子们用音符播撒希望,在城隍镇孩子们心中悄然种下艺术的种子。这不仅是一次暑期实践,更是一场用陪伴与专业编织的温暖对话——课堂上的歌声、辅导时的耐心、聊天时的倾听,都成了照亮童心的光。
未来,学院将持续探索“艺术赋能乡村”的长效机制,让更多留守的童心,在七彩假期中被看见、被倾听、被点亮。艺术之光不熄,温暖之路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