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专业星球
音乐学专业创立于2012年,在“校友会2025中国大学音乐学专业排名(应用型)”中荣获中国四星级应用型专业,入围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行列。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根据国家美育发展战略与教育智能化趋势,聚焦音乐教育与全民美育普及,强化全龄段创新教学实施、智能音乐课程设计、新媒体美育资源开发三大核心方向,构建“音乐素养+教学能力+数字技术”三位一体能力体系,培养精通音乐学科本质、掌握智能教学工具、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面向音乐教育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的广阔领域,主要发展方向包括:
1. 全龄段音乐教育
学校教学:在学前、中小学担任音乐教师,教授声乐、器乐、合唱、音乐素养等课程;
社会机构:加入艺术培训中心、老年大学,开展音乐启蒙、成人兴趣班、音乐疗愈课程;
智能教育:参与AI音乐教学工具开发,设计在线课程或虚拟音乐教室,推动教育数字化。
2. 教育创新与技术融合
科技赋能:开发智能作曲软件、音乐测评系统,或为教育平台设计互动化学习工具;
学术研究:可继续学业深造或在学校或科研机构探索音乐教育新方法,推动跨学科美育课程改革;
资源开发:编写数字化教材,策划多媒体音乐课程,助力教育信息化转型。
3. 文化传播与艺术管理
媒体运营:在文化公司、短视频平台策划音乐活动、运营音乐IP,打造爆款内容;
项目策划:统筹音乐会、音乐节、文旅项目(如武汉“知音号”沉浸式演出),链接艺术与大众;
产业服务:进入演艺经纪、版权管理领域,担任音乐制作人、演出策划或艺人经纪人。
4. 自由创业与跨界发展
独立音乐人:成为原创歌手、在线教育博主,通过自媒体平台推广个人品牌;
跨界合作:参与影视配乐、游戏音效设计,或为文旅项目定制音乐叙事方案;
国际舞台:通过海外艺术节(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传播中国音乐文化。
四、推荐专业理由
1. 学科交叉,引领行业前沿
“音乐+教育+科技”深度融合:课程设置覆盖教育学理论、计算机音乐创作、数字化教学工具应用等,培养既懂音乐教育又精通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教育智能化与媒体数字化转型趋势;
国家级教学资源支撑:拥有超星数字平台课程资源、省级一流课程《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法》、双师型教师占比超50%,确保理论与实践的强结合。
2. 实践平台多元,成果丰硕
以赛促学,以创赋能:学生近三年获国家级、省级奖项超100项,如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广告大赛等,实战经验丰富;
校企合作与公益实践:与武汉琴台音乐厅、文旅项目“知音号”深度合作,参与乡村振兴音乐剧场项目,提升社会责任感与就业竞争力。
3. 就业灵活,覆盖未来赛道
全龄教育到智媒传播:毕业生可投身学校、艺术机构、在线教育平台,或进入AI音乐开发、元宇宙演出设计等新兴领域;
创业与跨界优势:课程涵盖自媒体运营、音乐科技创业,支持学生成为独立音乐人、教育科技公司创始人,自由职业率逐年攀升。
五、本专业学生竞赛荣誉
近三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A类赛事中获得省级银奖,省级奖项100余项。本专业超50%的专业教师为双师型教师,教师团队获国家级教学创新大赛奖项共3项,其中《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法》获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1.“武传音学”志愿服务队,2024年获湖北省第八届大学生艺术节高校美育改革创新案例一等奖和文艺作品二等奖;
2.袁诗慧、海文欣等,2024年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省级银奖;
3.鲍民洋、李贺、代唯平等,2024年获第十七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省赛一二三等奖;
4.王雅茹、王舒可、汪芯蕊等,2023年获第九届“长江钢琴杯”青少年音乐比赛省赛一二三等奖;
5.刘灿、曾天辉等参加2023年湖北省文联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走进神农架专场演出;黄静、张芷兰、郑慧等参加2023年武汉琴台音乐厅举行的“黄河大合唱——2024新年音乐会”。
六、优秀在校生


七、专业特色课程群
为契合现代音乐教育多样化需求,以《音乐剧场》课程为载体,聚焦“音乐教育+戏剧”,采用项目制形式,研发特色成果。通过专业知识整合与跨学科融合,形成“创-编-导-演-教”五位一体能力培养模型,已累计产出50余部原创音乐戏剧作品,学生综合素养普遍提升。
深研音乐之学,赋能智媒时代;
奏响美育华章,开创无限未来!
以乐载道,以美育人,
在智媒时代重塑音乐力量,
选择音乐学,创造属于你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