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9日,长江文艺杂志社“红色文艺轻骑兵暨文学播种计划”走进人文与艺术学院,向中文系学子们赠送四百册刊物。300余名中文系的学生代表在现场聆听了编辑老师的授课,并围绕青年学子的文学创作展开了亲切交流。活动在大悟校区小剧场举行。

长江文艺杂志社副社长陈俊,编审、资深编辑深海,编辑黄沙、邱华慧、张亮;武汉传媒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副院长陶立军,中文系骨干教师吕露、王倩茜等教师团队,以及人文与艺术学院300余名大一学生代表参加此次活动。活动由人文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陶立军主持。

陈俊副社长为同学们开启了文学之旅,他首先从《长江文艺》的发展谈起,就《长江文艺》的栏目设置、装帧艺术,以及对青年作家的发掘培养做了介绍。76年来,《长江文艺》一直是优秀作家的摇篮,一大批当代著名作家从《长江文艺》起步走向中国文坛。近年推出马金莲的短篇小说《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叶兆言的《美女指南》、胡学文的《风止步》、徐则臣的《摩洛哥王子》、裘山山的《琴声何来》、胡性能的《马陵道》、周荣池的《上河之畔》先后获得《小说月报》百花奖等各类奖项,另有多篇作品入选各种文学排行榜。他对同学们寄予了殷切期望,作为“新中国文艺第一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长江文艺》期待与湖北高校学子的相遇。

资深编辑深海为同学们提供了专业的文学分享,从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孔乙己的名字出发,从汉字文化意义的角度解读,与学生进行了一场文学与青春的互动。深海鼓励在场学生要相信文学的力量,勇敢发出自己的声音,探索现实生活更多的审
讲座结束后,长江文艺杂志社编辑给现场的同学们发放刊物,同学们围绕新人如何进行文学创作、AI写作对传统文学的冲击、艺术化与生活化如何贴合、写作遭遇瓶颈如何处理等问题与编辑们展开了深入互动。
在提问互动环节,汉语2409班的菅浩旭同学提问:“如何将艺术化和生活化相结合,创作出更有力量的文学作品。”资深编辑深海认为,文学的感觉,首先是在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受到启发的,又是在阅读中不断加深的。再优秀的作家,最初也是像一颗种子般慢慢成长起来的,他们在破壳而出的蜕变过程中,一定不止一次观察过生活,观察过生活里每一寸色彩明暗的变幻,他们勇敢地接受雨露、接受阳光,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一层一层岁月的洗礼之后,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最终写出艺术和生活并存的作品。

针对汉语B2404班李文翔的问题“《长江文艺》作为省级文学标杆,如何看待ChatGPT等AI写作对传统文学创作的冲击”,深海说,在AI时代,的确已经出现了使用AI软件生成诗歌和文章的情况,这对编辑部的审稿工作无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杂志社里的编辑依然可以凭借过硬的文学素养和知识储备进行精准辨析。深海鼓励同学们,在文学阵地上,我们不会对AI让步,也不可能对AI让步,文学的殿堂永远对新生一代敞开大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