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0日,在武汉传媒学院2号教学楼内,一场关于传承与创新的青春对话正徐徐展开。人文与艺术学院2025届毕业作品展以“山止川行”为主题,292组作品如星辰般点亮2号教学楼,为四载韶华写下最诗意的注脚。

当盛银花院长和陶立军副院长一起拉下红绸的那一刻,阳光正好照在“人文与艺术学院本科毕业作品联展”的字样上,闪闪发光。

人文与艺术学院院长盛银花看着眼前汉语言文学专业2021级和2022级的学生们,声音里带着诗经的温柔与楚辞的铿锵,“一贺诸君以创作惊艳时光,二谢师者以心血浇灌幼苗,三愿此去前程如星汉灿烂。”她说的每一个字都重重地落在同学们心里,有人悄悄抹了抹眼角。
自由观展
步入中文系《楚韵·2025》展区,一百余册作品如星辰悬垂。那些剖开时代症结的小说、浸透楚地烟雨的剧本、穿透时代的公众号推文,正以纸张最原始的面目还原。王同学指尖悬停在用AI生成的人物画像之上,不禁在阳光下轻声呢喃:“七易其稿的深夜,终在墨迹干涸处开出花来,看着自己笔下的角色在AI图像的助力下变得更加清晰,这大概就是属于中文系的浪漫!”本次展览首创“手写为魂+AI赋形”模式,在坚守文字初心的基础上探索科技表达,当小说角色通过AI技术生成可视化形象,那些在稿纸上修改了数十遍的人物小传,终于穿过数字棱镜绽放出立体光影。

转角处的英语专业展台正上演“故事里的中国”。学生们将记录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的经典影视片段精心译配,让中国故事在英文字幕间绽放新的光彩。那些没有官方译本的镜头,此刻正通过年轻译者的匠心,向世界传递着新时代的中国声音。

来到音乐表演专业毕业展,他们精选10首作品,奏响了东西方艺术对话。在钢琴板块中,勃拉姆斯的深邃、张朝的民韵、巴赫的理性与贝多芬的激情交相辉映;声乐板块以文化寻根为主题,新疆民歌、韩国艺术歌曲与古诗词新唱碰撞出跨界火花;音乐剧与歌剧选段则展现了声乐艺术的戏剧魅力。毕业生们以音符为墨,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谱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新乐章。
音乐学专业毕业作品《秦乐》与《光·影》双星辉映。一部从秦兵家书穿越古今,用音符唤醒历史记忆;一部聚焦当代青年成长困境,以戏剧映照现实人生。两部作品以“家国情怀”为弦,在传统与现代间奏响青春乐章,为毕业季献上最动人的艺术答卷。
舞蹈学专业的作品《万古江河》,将五千年舞史凝于一台:从先秦巫祝的原始狂想,到盛唐霓裳的雍容流转;从戏曲身段的写意留白,到当代剧场的先锋实验。毕业生以肢体为史笔,在起承转合间勾勒出中华文明的筋骨与血脉。那些翩若惊鸿的瞬间,早已成为镌刻在时光里的绝唱。
展厅里的每件作品似乎都在诉说:传承不是重复过去,而是让文化基因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优秀毕业生代表分享
下午14:30的2112教室,来自汉语言文学专业2021级的四位学生刘明昆、丁漫琪、王雪怡、邓宇生从创作灵感、创作素材、创作内容、收获心得四个方面来详细阐述。汉语言文学专业刘明昆的先锋小说《黄金甲》,以独特的叙事手法探讨当代社会问题;丁漫琪的推理小说《汉城谜踪》巧妙融入武汉“里份”建筑特色和楚文化元素;王雪怡的穿越小说《珍宝》通过中医药题材展现文化传承;邓宇生的《利川土家族丧葬方言词研究》以详实的田野调查记录珍贵的民俗文化。四位学子以真挚的情感和独到的见解,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
专家点评专场
“有才!”武汉市作协副主席黄春华手持刘明昆的先锋小说《黄金甲》时的惊叹,道出了所有评委的心声;儿童文学作家邹超颖发现丁漫琪的推理小说《汉城谜踪》中“喂猫的小贩”这个细节时,眼中闪动着光芒;青年骨干教师王倩茜将王雪怡的穿越小说《珍宝》与《寻秦记》放在一起讨论时超级认真;我院院长盛银花教授点评邓宇生的《利川土家族丧葬方言词研究》时赞不绝口……
这些瞬间,让2112教室变成了文学传承最生动的课堂。
人文与艺术学院副院长陶立军在闭幕致辞中说道,今天专家们的金玉良言,不仅是给2025届学子的毕业礼物,更为低年级的同学埋下的文学种子。希望大家以今日为镜,在传统与创新的交汇处,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最后,她以师者特有的温厚与睿智为这场文化盛宴画下点睛之笔:“当学院派的严谨遇见市场化的敏锐,我们的文化传承才能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落幕
当夜幕降临,仍有师生在2号楼流连。那些被翻至卷边的作品集,那些带着温度的视频,那些AI绘制的人物画像,仿佛都在诉说同一个故事: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让古老文脉在当代语境中重获新生。
正如人文与艺术学院教学副院长陶立军所说:“这些作品不仅是学子的心血结晶,更是人文与艺术学院精神的传承。”当292位年轻人带着楚韵走向远方,他们书写的不仅是自己的青春,更是一个文明永不停歇的川流。
